攻心治本 滴水穿石
改造态度消极、纪律意识淡薄、公然对抗管理……55岁的王某,言行却似叛逆期少年般冲动,多次违规违纪的记录仿佛成了他炫耀的“徽章”,是沙子哨监狱出了名的“刺头”。他像一块“顽石”,不仅考验着监区民警的耐心,更考验着教育改造的智慧。
第一滴水精准“攻心”:激发内生动力
面对王某初期的抵触情绪和对监规纪律的漠视,民警没有放弃,而是深入观察,寻找突破口。他们注意到王某在参与监区文体活动,尤其是唱歌和下棋时,表现出难得的专注。民警以此为切入点,鼓励他发挥所长,担任监区“歌曲领唱员”,并推荐他参加监狱组织的象棋比赛。起初的犹豫,在活动参与中、在同改的认可声中逐渐消散——文体活动成为王某重建人际交往、融入集体生活的有效途径。“人际关系是缓和了,但王某在习艺劳动中依旧‘躲边边’,好逸恶劳的思想还是占据上风,如何是好?”这是专题分析研判会的最新课题。有了!依托监区独创“1/3渐进式轮岗”计划,监区在综合考量其特点后,将他调整到了需要细致观察力和责任心的习艺岗位。
“我负责盘点清查?你们确定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王某忐忑中走上新的习艺岗位。曾经,他对习艺敷衍塞责、甚至将物品藏匿在习艺现场视为对管理规定的嘲弄。然而,一段时间后,民警发现,王某的态度悄然变化:从最初机械地完成任务到渐渐开始留意流程的细节,直到有一次,他敏锐地发现并主动上交了一件来源不明、疑似违禁的原料。被民警表扬的那一刻,王某虽然依旧沉默,但眼神中那层厚厚的冰似乎裂开了一条缝隙。
第二滴水真情“暖心”:修复亲情纽带
王某性格急躁,入狱多年,与家人关系降至冰点。自2021年起,亲情会见中断,通信也近乎断绝。稳固的家庭支持是改造的重要力量。虽然王某表面上似乎对亲情嗤之以鼻,但每逢佳节,他望向铁窗发呆的落寞背影还是“出卖”了他的内心。“试试吧!让家人看到你的转变!”民警引导王某用自己习艺所得的报酬,精心挑选了围巾、粽子和月饼寄回家乡,表达心意,但都石沉大海。面对家人的冷漠,王某的心似乎又跌入谷底。“不能放弃!”民警一边鼓励王某,一边携带记录王某的改造成绩单,多次走访其老家。
精诚所至。家属冰冷的态度终于在民警的执着中开始松动、回暖。2024年9月,中断近三年的亲情会见得以恢复。当看到家人的问候视频时,王某泪流满面,亲情的回归,如同阳光照进他灰暗已久的心房,使得王某的心理防线彻底崩塌。会见结束后,他主动找到民警,郑重地说:“感谢警官们的帮助,我一定会珍惜机会,积极改造,不辜负警官和家人的期望。”
第三滴水文化“润心”:提升综合素养
在王某行为规范和心态改善的基础上,民警着力通过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系统性地提升其综合素养,为其未来回归社会铺路。沙子哨监狱以“劳动塑形、法治铸魂、文化润心”为路径,构建个性化的改造体系。鼓励罪犯参加实用技能培训,为刑释铺设“谋生之路”;开设普法微课堂,深度剖析犯罪带来的法律后果,引导正视罪行危害;依托“枫桥经验矛盾化解工作室”和精心打造的“善文化”氛围,通过国学劝善、心理辅善、法律释善等课程,润物无声的文化滋养和技能提升,系统性矫正罪犯错误认知,重建正确价值观。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某在给分监区民警的信中,表达了对民警倾心付出的由衷感谢。王某彻底卸下心防后,逐渐矫正错误认知,重建了更健康的人格。
王某的改造故事,是沙子哨监狱教育改造中的一个生动缩影,它无声地展示贵州监狱民警水滴穿石之耐心,更有力地诠释着监狱人民警察“用心用情做好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的初心和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