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一个监狱民警在自己刚入警那会都会遇到一位让人记忆犹新,并感恩终身的师傅。他陪伴你度过从社会走入警营的适应期,带着你完成角色转变,教导你从初生牛犊的“愣头青”变为单位的行家里手。
今天就带大家认识这样一位人气颇高,很会带徒弟的监狱民警——苟文坤
苟文坤是一个干瘦的男人。爱笑,脸上全是笑出的褶子,两颗门牙呢,总是裸露在外面,每天都乐呵呵的,像是中了五百万,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却有着二十岁小伙子的心态,既能传道授业,又爱谈天说地。他的乐观,总能感染周围的人。
初识苟老师的人都觉得他很“皮”,一点也“不正经”,总是逼着比他小一辈的年轻人喊他“苟哥”。
虽然小年轻们觉得这个称呼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符,但是毕竟是前辈,也就顺了他的心意。和青年民警在一起时,苟老师最爱给大家唠一些他管理罪犯的技巧,为大家排解一些在监管改造中遇到的疑难杂症。
有时,他也会笑呵呵的说,“小子诶,我年轻的时候也是很帅的,放在现在就是小鲜肉啊...”大家也就着他打趣:“曾经的小鲜肉现在也是老腊肉咯,得瑟啥?”
别看苟老师平时笑嘻嘻的,这些年,如何把手下的“毛头小伙”打造成业务精通的“尖兵”,苟老师着实动了一番脑筋。
很多刚刚工作的青年民警都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小白”,加上才从社会进入警队,尚未完成角色转变,又要面对特殊管理对象,心里或多或少还是有些没有底。为此,苟师傅根据青年民警的个性差异、成长轨迹、性格特点及入警适应期等特点总结了一套《青年民警“传帮带”三步法》。
他把这些“小白”分为适应环境(入职后前三个月)、行为纠偏(入职后半年)、能力提升(入职后一年)三个阶段,进行分段重点培养,时间跨度长达2年。目前,苟文坤总结的《青年民警“传帮带”三步法》正在全监推广。
“不懂就看、不懂就问、多作记录,事前请示、事后汇报...”这是他对徒弟们经常说的一些口头禅。
在青年民警适应环境阶段,为了带好年轻人,苟文坤不光平时讲,还主动和徒弟们搭班以便手把手的教,在巡查现场、处理罪犯违规违纪和教育谈话时,苟文坤都会让徒弟们在旁观察,要求大家对不明白的地方作好记录,并在平时有意无意的对徒弟们进行“盘问”,促进这些“小白”脱胎换骨的速度。
苟文坤这人还有些“护短”。有些徒弟的适应能力不强,有时候工作完成得不是很理想,每当他听到有人对他徒弟的“负面”点评时,平素和善的苟老师也会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为徒弟讨个“公道”,他的付出让大家感受到了师长的“溺爱”。
在青年民警行为纠偏阶段,青年民警通过适应期培养,业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但社会阅历浅且急欲渴望得到“各方”认可的心理,容易受到别有用心罪犯的“欺骗利用”。每每看到年轻民警与罪犯有多度接触时,苟老师总会把年轻人拉到一旁,用“平时谈身边案例、公开算几笔账”的方法,帮助青年民警们丈量好警囚距离。
苟文坤发现这一阶段的青年民警还有一个特点,易受个别不良风气的影响而盲目模仿、随波逐流。对此,他对徒弟们一再重申,“老同志的好方法、好经验要学,但年轻人的想法和朝气不能丢....”。
当看到一些年轻人翘着二郎腿,跟罪犯谈话动作不太规范时,事后他会严厉喝斥:“你才工作多少年....?”,当发现一些年轻人抱着混天度日想法应付工作时,他又语重心长地说到:“你娃还年轻哦!还有几十年,你混得起吗...?”。
工作一年左右,青年民警进入了能力提升阶段。这一阶段的小年轻们,业务已熟知但能力的瓶颈亟待突破。就此,苟老师又针对各自“短板”,有的放矢,区别培养。“队前讲话不利索的就要提前拟好提纲、多学多讲,笔录提取不规范的就需多看模板、多做尝试,会议内容、领导指示要有详细记录,更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和落实步骤,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要通盘考虑顾全大局……”
就是这些敦敦教诲,苟文坤的徒弟们都逐步成为了监狱里的业务骨干。
“在跟师傅的的日子里,我在师傅身上学会了沉稳与思考,学会了工作技能,更学会了监狱民警的责任与担当”,苟文坤的徒弟沈海波在回忆师傅时这样说到。
润物无声,苟文坤在潜移默化中向青年民警展示了一名监狱一线民警的职业观,也正是一个个像苟文坤这样的优秀前辈们的无私付出和执着坚守,才造就了一个个团结向上的集体。这份难得的师徒情、兄弟情、战友情定会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