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在这四十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铁飞速、蛟龙潜水、天宫遨游,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国产航母,一带一路、多元战略、中华民族逐渐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家,中国千万个普通家庭中的一个,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历着太多的变与不变。
我出生于80年代,家有姐妹三个,排行老大。我不曾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也没有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苦难,更没有历经过文革的动荡。我很幸运的,生来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虽是如此,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我们家依旧是物质匮乏、缺衣少粮。
小时候,我们一家五口人租住在市郊的两间狭窄的平房里。下雨天,屋外是雨脚如麻未断绝,屋里是床头屋漏无干处。冬日里,屋外是北风吹雁雪纷纷,屋里是布衾不耐五更寒。想那时,一把老蒲扇便是一个夏天,几捧柴火便挨过整个冬日。最为惬意的是,夏日的夜里星光熠熠,在屋外摆上一根长凳,我姐妹三人围绕着父母,数着天上的繁星,听着爸爸讲述着牛郎与织女的故事。现如今,随着城市的扩张,城郊早已变成繁华的街区,平房早已变成了高楼,我们家也早已不再租房子住,姐姐们也有了各自的家庭,我们家早已不用担心刮风下雨、受寒挨冻。
小时候,我们姐妹三人的衣服很多是母亲亲手做的。母亲心灵手巧,每到冬日里,空闲时母亲的一双手飞针走线从没闲过,买来新布、称来毛线、搓好麻绳,给我们裁衣服、织毛衣、纳千层底。一件衣服,往往是大姐穿新三年,二姐穿旧三年,轮到我穿的时候,已经是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如今,母亲自是不用再给我们量体裁衣,我们的衣服就如这个城市的霓虹灯一样,万千变化,绚丽多彩。
小时候,记得父亲每天一早就出门去上班,而母亲起的更早,天还没亮就要去卖菜,家中丢下我们姐妹三个。俗话说长姐如母,我便承担起了照顾二妹和幺妹的责任。我自个儿还没有灶台高,踩在凳子上给二妹和幺妹热着昨天晚上的剩饭剩菜,二妹喵在灶台前烧着火,幺妹则眼巴巴的望着大姐挥动着锅铲,饿着肚子闻着饭香,三姐妹脸上一脸的锅黑。有时,家里揭不开锅,还得拿着升斗去邻居家借米。现如今,四岁的小侄女哪里会知道饿肚子、吃不上饭的滋味,更不用说只有逢年过节才有顿肉吃。
小时候,每当父亲下班回家,总是父亲掌厨,简单的食材经过父亲的双手,便成了世上最美的味道。偶尔,父亲变魔术式的不知从哪里弄来几根山笋,或是几尾河鱼,或是一篮野山菇,那美妙的香味弥漫整个屋子,我们姐妹三个便快乐的像过年似得,踮起双脚伸长脖子,守着父亲烧菜,那是儿时最美的味道。现如今,父亲依旧是那位上的厅堂下的厨房的男神,下班后依旧忙碌在厨房里,依旧变着花样,给我们烧着各式各样的菜肴,特别是每当全家大团圆时,总是炒上我们三姐妹小时候最爱吃的菜,生怕我们没得吃。
小时候,母亲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母亲卖菜维持生计,我们家吃的菜自然都是母亲卖菜剩下的。我们三姐妹帮着母亲择菜,那叫一个“崽卖爷田不心疼”,是这也不要、那也不要,一棵菜被拆的个七零八落。母亲却是看着心疼,把我们择下来的菜叶收集起来,挑挑拣拣便是一篮,自家吃的蔬菜便有了着落。现如今,母亲早已不再卖菜,我们家吃的菜也都是市场上购买,但母亲勤俭持家的性格却是一直没变,她宁可走四十分钟的路,也不愿意坐两元钱的公交车,即使路太远必须坐公交车也只坐一元的非空调车。我总批评她小市民这也不舍得、那也不舍得。而她倒好,反过来教育我,说要加强锻炼,要多走走路,不要到哪都是坐车。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物质条件上经历了太多的变化,而对于我们家,勤俭节约不曾变,积极乐观不曾变,踏踏实实做人做事不曾变,还有一家人相亲相爱不曾变!我想,对于伟大的祖国再怎么变,有一种信仰不曾改变,那便是我们党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出发时的初心,永远不变!(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