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一种心理现象。1884年和1885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丹麦生理学家兰格首次提出情绪外周理论后,人们就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情绪。坎农—巴德提出情绪丘脑理论,沙赫特提出情绪认知理论,汤姆金斯—伊扎德提出情绪动机分化理论,基础心理学提出情绪需要理论,本人冒昧提出情绪作用力观点,情绪与身体内部的气体有关,可以认为情绪是一种作用力。认识和了解情绪是为了更好地应用,让情绪服务于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把情绪当作一种作用力,人们就可以摆脱外界的因素,回到内心,寻找引起情绪的意识,通过调整意识来改变情绪,这样,人们就不在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件折磨。
我们看到客观事物时,就会引起一种体验,客观事物外形通过人的角膜、前房、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脊髓、延脑、桥脑、中脑、丘脑,上传到视觉中枢,视觉中枢对这个信息进行识别,将识别的情况通过下丘脑、植物神经、下传到内脏器官,引起内脏器官的活动(振动、收缩或舒张),产生知觉,就有了各种体验,这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瞬间就完成。这一过程引起的体验,大多数人认为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有了这种观念,人们就会推理,要改变体验,就要改变客观事物,于是,人们就无休止地与客观事物纠缠,让无辜的客观事物受到了很大的委屈。
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接收、转换、编码、识别、传递,这一过程的生理机制是自动的,无意识的。体验来源于身体内部的变化,变化来源于体内气体的作用力,作用力来源于人的意识,也就是想法。意识负责统合、管理、指挥身体内部的各种活动。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很好地应对自己的情绪。当情绪来的时候,我们先体验情绪,感知作用力,觉察引起作用力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对话,协商如何调整情绪。改变想法,改变作用力,改变情绪,最后,改变体验。做到这点后,我们就能淡定地与情绪相处,游忍有余地控制自己情绪,让情绪更好地为自己服务。( 帅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