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队伍建设
永不褪去的“红色”——瞻仰“四渡赤水纪念馆”心得体会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毕节监狱组织优秀党员、各支部部分支委成员在监狱长罗元昌同志、纪委书记张雪雯同志、政治处主任黎德军同志的带领下,来到红军一渡赤水所在地习水县土城镇,参观青杠坡战役遗址和红军一渡赤水渡口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

磅礴青山下,滚滚赤水旁。一座小城,展现了700多年的发展足迹,述说着81年前的流血硝烟。在六月的青杠坡,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不是那雄伟的“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后人怎么感慨81年前,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浴血奋战。士已长眠,但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从此,播下了土城的红色种子。在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前,罗元昌同志和张雪雯同志顶着烈日,带领一行人员,向纪念碑献花篮。全体党员,屹立于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先烈。在参观一渡赤水渡口遗址后,来到四渡赤水纪念馆。在解说员的解说下,全体党员表情严肃,为当年战士们英勇奋战而敬畏,不时向解说员问问题,都想把当时的情况了解更加深入。在一幅幅黑白照片前,展现着战争的残酷场面;在一张张文字的字里行间,记录了共产党人的聪明才智和对战术的诠释。

参观结束,对这场战争、一渡赤水历史了解的渴求未尽,再次来到渡口,巧遇渡口居民张氏。他介绍,他父亲就参加了渡河行动,带头第一个就把家里的几个水瓢全部拿出来作为桨渡竹筏用,为搭浮桥提供了条件。在红军成功渡河后,又赶往青杠坡把阻击敌人未死的伤员藏于山洞医治。在张氏激动人心的讲述过程中,主动引进屋观看供于菩萨上面、村民为赞扬张氏父亲积极帮助渡河而制作的“屋润清河”供扁。在这里,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军的渡河气势,也读懂了共产党为什么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漫步在赤水河边红色自行车道,随便与做农活的百姓、漫步的大爷、大娘唠上几句,1935年他们虽然没有出世,但父辈们给他们留下的当年战争的残酷和渡河的场景这笔财富,他们这代人对游客讲不完,下代人也讲不完。这就是永不退去的“红色”。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种“红色”记忆,永远激励着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周成立)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