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红色精神 照亮前行之路-贵州省监狱管理局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队伍建设  >  从警心得

汲取红色精神 照亮前行之路

  • 字体:
  • |
  • 发布时间:2024-12-31 15:29
  • |
  • 来源:
  • |
  • |
  • 打印本页
  • |
  • 关闭本页

在一次单位开展的“红军长征在黔南”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中,学习到红军长征早期在黔南的活动事迹,便想到实地去追寻那些红色的记忆,触摸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学习那些在身边的榜样,来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朝圣。



在瓮安县猴场会议会址,穿梭在穿斗式硬山青瓦顶木结构的建筑中,看着陈列在橱窗里的一件件珍贵文物,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已经泛黄的书信,透露出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憧憬;陈旧的武器,仿佛还残留着战士们战斗的余温。1934年12月31日,中央纵队抵达乌江南岸瓮安猴场,当时乌江北岸有国民党黔军侯之担部重兵扼守,后面是国民党追兵,正是在万分危急背景下召开了猴场会议,确定了红军的战略方向,成为“伟大转折的前夜”。置身于此,真切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用他们无比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在荔波县邓恩铭纪念馆,驻足在革命先烈家书前,看着穿越近百年的文字,不禁肃然起敬。邓恩铭作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虽然在与王尽美等人组织领导的青岛日商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中被抓,但他毫无畏惧,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付出生命,在济南六纬八路侯家大院刑场,身负镣铐,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他坚定的信念、无私地奉献和英勇的斗争,给我们铸就了一座精神丰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战争时代,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在和平年代,依然有人赓续着红色血脉,活跃在国家建设的第一线,克服各种困难,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为给天眼选址用了12年,带着团队对1000多个洼地进行比选,又实地走遍了上百个窝凼,最后才确定选用平塘这个窝凼,从项目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在山上俯瞰那500米口径的球面,震惊中外的射电望远镜,无限感慨,为他感到无比自豪。南仁东先生曾说:“FAST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一项关键技术突破不是我个人成绩,它是一大群人的拼搏和努力。”怕“对不起国家”,这或许就是南仁东挺过所有争议、困难的最大动力,他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中国天文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了这个远大而壮丽的梦想,他贡献出了自己的一生,燃尽了生命最后的火花,照亮了无尽的天幕。



长期忍受交通闭塞与外界隔绝,当一个弱小的生命因未能及时就医在她背上悄然逝去后,她在没有资金、没有设备甚至没有村民的支持下,挥舞着铁锤榔头向大山发起了挑战,发誓要为村民打开一扇通往世界之门,她就是罗甸县麻怀村村民邓迎香。隧道内陈列的照片看到一个女孩在艰难地搬石头,讲解员说那是邓书记的女儿,邓书记时常教导孩子因为她妈妈是党员,有任何困难就要第一个上,稚嫩的眼神透出了一股坚毅与刚强。在现场聆听邓书记的讲述中,她回忆着那段艰辛历程,她说:“我们不要等不要靠,我们自己干。”凿洞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和村民一起用铁锤和双手日复一日地抠出石方1.5万多立方米,讲到隧洞挖通那天的场景,来自两个方向的两个人,听到了对方的声音,在漆黑中伸出手握住了对方,就在那一刻,全体村民喜极而泣,麻怀人以蚂蚁啃骨头的决心和毅力,战胜大山,那216米的隧洞,他们却用了整整13年。她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敢闯敢干的精神深深鼓舞了我,只读了一年级的邓书记通过学习,五十多岁的她即将获得专科学历,她不仅在挖隧洞时发扬“愚公精神”,那股锲而不舍、战天斗地,在悬崖上凿出“麻怀出路”精神同样贯穿整个人生,这种不惧困难、迎难而上、拼搏奋斗的精神令我折服。



寻访红色踪迹,汲取前行力量,红色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时代的号角,这一次的心灵旅程,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吾辈青年需要立鸿鹄之志展鲲鹏之翅,在日常的工作中,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擦亮担当底色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像众多先辈一样敢于斗争,扛起职责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