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年龄大,但身体没问题,经验也比年轻人丰富,我保证完成任务!”
说这话的是贵州省第一女子监狱的王学英。
她今年就要退休了,但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她和年轻人一道,冲锋在前。
和王学英一样的,还有刘光兰、王贵芬、黄琴、陈万莲……这些即将退休的“孃孃级”女警,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都不约而同地和年轻民警“抢活”干。
Part 1:“老兵”刘光兰
今年是刘光兰从警的第37个年头,接到命令,便毅然参加到监狱一线的执勤中。
她除了体温测量、消毒杀菌、带押就诊等日常琐事,还主动承担了罪犯教育谈话,情绪疏导工作。
她在一线发挥着“老兵”的作用。同事在执勤中遇到难点,有些泄气,她安慰说:“没事,你先歇歇,换我来”;同事在工作中遇到困惑,她又说“没事,换个方向思考,方法总比困难多。”鼓励与交谈抚平了年轻民警心中的急躁,鼓励着她们直面困难。
这样一个即将退休的她,用老民警的担当,将这班疫情岗站得漂亮。“工作耐心负责,心态积极阳光,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是年轻民警对刘光兰的评价。
Part 2:“我能行”的王贵芬
今年6月,王贵芬就要退休了。
“服从组织安排!”大年三十那天,接到单位的返岗通知,她没有犹豫,第一时间返回贵阳,居家隔离,准备第二轮进监执勤。
2月11日,她进监了。一次值班途中,她因低压升高有些头晕,同事让她吃点药,她却说:“算了,我有冠心病,两种药有冲突,这点头晕不碍事的,我能坚持。”说完她便径直走出办公室检查车辆去了,大家这才知道原来她还患有冠心病。
测量体温、消杀检查、夜间执勤……这是她的日常工作,年轻民警知道她的身体情况,总是嘱咐她多休息,提出帮她值夜班,但王贵芬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并执拗地说:“疫情期间各种监管压力大,大家工作多,你们不要担心我,我自己的身体我知道,我能行。”
封监执勤期间,王贵芬也确实行,样样不输年轻民警。
Part 3:“愧对母亲”的黄琴
“嘟—嘟—嘟—”
凌晨三点,黄琴的电话又响起了,她知道是自己的母亲打来的,刚接起电话,那头便响起了熟悉的声音。
“我冷得很。”
“我找不到我的衣服了。”
“你好久回来?”
黄琴耐心的安慰母亲,让母亲盖上被子,尽快休息,并解释自己正在监内封闭执勤……挂了电话她却没忍住涌入眼眶的泪水。
姐妹都是监狱警察,都参加到了监狱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家中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无人照顾,只有委托弟妹抽空照看。但由于长期见不到女儿,母亲偶尔会神志不清,甚至拒绝吃饭。每每想到这些,黄琴都觉得愧对母亲。虽然想尽快回家照顾老人,但她知道,监狱大门是监狱安全的主要防线,更是阻击疫情的第一防线。
“等自己退休了再好好弥补母亲吧”她自我安慰道。“疫情不退,警察不退。”这是她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战疫的承诺。
Part 4:“战士妈妈”王学英
“古有打虎亲兄弟 今有抗疫母子兵,期待我们凯旋团聚。”
这是王学英参加执勤前写给在医院工作的儿子的话。儿子奋战在医疗最前线,说不担心是假,但为儿子骄傲也是真。她总说,我的儿子是战士!但她自己却没有意识到,在大家眼中,她也是一名乐观勇毅的战士。
长时间的执勤压力对监内民警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影响,但即将退休的她却第一时间站出来表态:“我没问题!我能继续!”
随后她主动承担起了更多日常工作,发放物品、组织学习、个别谈话、夜间监控……有时忙起来,连续工作长达17小时之久。同事们担心她的身体情况,劝她去休息,她却说:“我年纪大,瞌睡少,你们安心做其他工作,这些小事我就当锻炼啦。”
封监执勤繁琐枯燥、监管压力重,但是王学英在工作的点滴中,时刻透露着她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Part 5:“两难抉择”的陈万莲
进监第三天,在监狱医院执勤的陈万莲得知,独自一人在家隔离的丈夫突然面部神经受损,半张脸不能正常活动,嘴角歪曲,连水也不能正常喝。“回家照顾丈夫”与“继续坚守岗位”像一道限时必答题摆在她的面前,经过几番思想斗争她仍未能作出抉择。
还在苦恼的她,却接到了丈夫打来的电话,让她继续坚守岗位。她知道这是丈夫的体谅,也知道肩上的责任重大,她只能忍着泪轻声地对丈夫说:“照顾好自己!”
“从警生涯中,幸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虽然内心依然万分担心,但有了丈夫的理解和支持,陈万莲在坚守中有了底气和信心。
只有几个月就要退休了,让我多干点!”——她们好像约好了一样,总是和年轻民警“抢活”干。
“家里娃娃也大了,没什么牵挂,让我来。”——这句话说出来虽然她们有底气,但谁都知道她们家里的牵挂并不比别人少。
“年纪大了,睡眠少,你们去休息,我来值!”——这句话只骗得了自己,其他人都知道她们是想多分担。
即将退休的她们,用最靓丽的姿态,书写着从警生涯最美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