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监狱“名家讲堂”第一场。安顺市文联主席、知名作家、本土文化名人姚晓英再次拈起手中的“金婆罗花”。
必须要交代一下,“名家讲堂”今年是第二季。第一季的首场讲座便是姚主席谈阅读与人生的关系;第二场是西南地区的红学家丁武光老师讲《红楼梦》,听众是高墙内的服刑人员。
这样的讲座是建立在高墙内的阅读开展得有些年头的基础上的,也是监狱以文化人教育理念的外化。
在轿子山监狱,有22间服刑人员的图书室,兼具书法创作与手工创作的的功能。书籍的来源有两种渠道:一是监狱自筹经费添置;二是社会机构的赠与。
图书室在规定时间开放,读书、练习书法成为服刑人员改造的常态。
在这里,特殊环境下的管理制度使得阅读环境更加安静,服刑人员全身心的沁入可以让他们在书籍中获得思想上的愉悦,精神上的成长。尽管也有一些诸如电器修理、种植之类的工具书,但是书架上更多的是文史之类的精神食粮。上架的书籍是经过民警的挑选,怪力乱神被排除在外。
轿子山监狱高墙内的阅读,一开始的设计就是非功利性的阅读,用作家吴靖的话来说“这种阅读,不会马上给你带来好处,不会让你的身份职业有任何变化,但它对一个人素质的潜移默化,对精神世界施加影响,让一个人变得有品位、有文化、有见识”。
阅读是监狱以文化人的主要载体,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双阅读”和“双读”的人文风景:
监狱民警与服刑人员同读一本书,同写读后感;服刑人员的阅读与朗读也同步进行,每月举办读书分享会或者读后感的写作活动。
狱内小报和读书心得汇编会及时刊载精选过的作品,籍此来传递服刑人员的悔悟与反思。
半亩方塘之上的天光云影,让教育的引导、价值观的引领和氛围熏陶得以实现,彰显了监狱文化之化的设计与考量。
光有内省是不够的,还得把醍醐浇在头上。所以,才有了本土文化名人、学者传经布道的“名家讲堂”。
昨天,姚晓英主席在高墙内再次开讲。讲座的题目是《心中光明万物生》,与所提及的主角名字暗合。
姚晓英主席讲的这个人,便是王阳明。六百多年前,在蛮荒的龙场,悟出了“知行合一”“心学”的那个人。他的名头太过响亮,无需赘述。
他的这门学问,明代史学家张岱称之为“暗室一炬”。钱穆则说“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了朱熹偏于外,陆九渊偏于内的片面性”。阳明先生的“心学”,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由具备深厚学养,长期关注服刑人员这个群体,关注监狱工作姚晓英主席来讲授,再合适不过。
姚晓英主席拿起这朵“金婆罗花”,娓娓道来:从王阳明的出生开始讲起,步入仕途、被贬悟道、平定江西、立院讲学、总督两广......
她告诉服刑人员,面对困境,王阳明是如何用豁达写就他的传奇人生的。刺客追杀、瘴疠侵袭、生死未卜的穷途末路之际,他如何置生死险夷于度外,进行着“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的反复思量与追问,最终悟出“知行合一”的“心学”。
姚晓英主席说,阳明先生的“心学”反对言行不一、口是心非之弊,强调人们应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成人们内在自觉的道德要求。对于服刑人员而言,过去犯错并不可怕,只要心存良知,心中有光明,知错改之,自然万物生长。
两个小时的讲座,服刑人员静静聆听着,有的认真的记录着,有的将头扬起,若有所思......。
相信从今天开始,关于良知与做人他们会有更深的理解,王守仁的“阳”与“明”会逐渐走进他们心里。
文化的影响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的,种子播下,再施以阳光雨露,假以时日,总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轿子山监狱多年前开辟并一直灌溉、施肥的这块土地,就是为了培养服刑人员一种内在向上的力量,告诉他们:生而为人,应该宽厚、善良,应该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纵然跌入人性的沟壑,但只要抬头仰望天空,也可在星光的指引下步入正途。
正如王阳明所言: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功夫。
暗室燃起火炬,世界便不再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