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子壳”抗战神剧忽悠英雄误导观众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电视荧屏层出不穷地展现出各式各样的反映我国军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剧目,其中不乏激励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的优秀佳作。但也有不敢恭维的掺杂其间。大量充斥着荧屏的抗战神剧——枪打飞机、箭穿胸膛、裤裆藏雷、手撕鬼子、包子炸弹等等,这些被谑称为“马子壳”的雷人戏码屡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在民族的心理伤疤上纵情想象,尽情创造的伪英雄剧,严重脱离现实,虚幻似的乱真,随意地忽悠英雄,无情地误导观众。
其表现形式首先是背离常识的雷人情节,把艰难的抗战过程演绎得如儿戏般轻松,这既消解英雄的浴血奋斗,也消解了牺牲的意义,仿佛无需百万将士洒热血,只需三五战神抖威风。再则,它让人误解英雄,似乎不再是因为敢于牺牲的革命勇气与家国情怀,而是因为能掐会算,能打会飞的特异功能。这就让先烈们为之付出生命的事迹,被肆无忌惮地编排,竭尽想象地夸张,使观众的惊愕、戏谑、调侃、无奈远远超过了庄重和致敬。
在这些神乎其神的抗日神剧中,“抗日”已经退宿为一个历史场景,其内核已被偷换成偶像剧、科幻剧甚至爱情剧。重心已从“向历史致敬”偏离到“把故事讲得精彩刺激”。如此扭曲的历史观背后,是创作者没有对历史、对英雄的尊重与敬畏,把沉重严肃的民族存亡故事演绎为精明的利益算计。夸张的情节设置,很容易让一部电视剧成为热门话题,让一些主创名声大噪,让一些面孔为众人所熟知。这当中夹杂了太多对利益的觊觎,对名气的垂涎,对市场的盘算。为了赚得碎银,把民族的伤疤,话题的严肃统统置于不顾,甚至想当然的以为这种对英雄不切实际的神化,会唤起大众的膜拜、尊重与缅怀。
英雄之所以为人尊重,不是因为能“刀枪不入”,而是因为他们虽然力量很渺小但不怕牺牲的炽热精神。他们就是普通人,用最简陋的武器、最简易的装备守护着不容侵犯的家国。他们的伟大,是以平凡人性为衬布才得以映现,不是靠特异功能来点睛,不是靠虚化神化来拔高。
向历史和英雄寄去遥远的敬意,必须要收回嬉皮笑脸的表情,必须击破神乎其神的影视闹剧,让打量历史和英雄的目光回归严肃、庄重,回归纯粹、人性。摒弃忽悠才是真正的尊重,才是对英雄的肃然起敬,才是对社会、对观众的正确引导。
五监区 姜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