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是一种态度,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也是一种体验,有机体的体验。意识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意识能觉察情绪的运行机制,意识可以调整情绪,情绪与意识有密切的联系。意识调整情绪的方法;想象放松疗法,合理情绪疗法,也称ABC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冲击疗法、认知领悟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以合理情绪疗法为例介绍情绪与意识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改变外界事件,而是改变认知,也就是改变想法。想法产生情绪,情绪受想法控制。生活中,想法与情绪的例子: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有不舒服、舒服、平淡的感觉。同样一件事,人们有不同的反映,因为人们对这件事的看法不一样,也就是想法不一样。不舒服感觉的人,他们的想法与事情不一致,舒服感觉的人,他们的想法与事情一致,平淡感觉的人,他们的想法是:没有对事件有要求。
想法是什么?不同的想法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想法在体内的运行机制是怎样的?从古至今,人们不断地探索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统一的答案。意识是什么?觉醒是什么状态?觉知又是什么?用什么来觉知?本人对这些问题有点肤浅的认识,写出来供大家参考,目的是抛砖引玉。
想法是意识内化为某种对象,也指意识的运动、思维的声音。假设意识是电磁波,想法可以理解为电磁波的振动。想法通过振动发布指令,指挥神经系统调整身体的运行。觉醒是意识、神经系统、身体合一的一种状态。觉知是想法运行过程的呈现。意识是可以分层的,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将意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意识。本人试着将意识分为:控制内脏系统的意识、情绪意识、想法意识、意识、控制意识的意识。情绪是一种能量,是想法指挥体内神经系统的运行过程。了解这些后,我们就知道喜、怒、哀、恐是不同能量的表现形式,烦恼、郁闷、愉快、抑郁、恐惧、焦虑等是体内的运行状况,只要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想法,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实,想法也可以不产生情绪,情绪是独立的过程,由情绪意识控制,有专门的神经通路,可以通过内省,将情绪意识与想法意识分开,这样,任何想法就只是“想法”,不产生情绪了。做到了这些,情绪就成为仆人了。(帅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