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无悔披战甲 脱贫战场写韶华-贵州省监狱管理局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传真

青春无悔披战甲 脱贫战场写韶华

  • 字体:
  • |
  • 发布时间:2020-04-10 21:07
  • |
  • 来源:
  • |
  • |
  • 打印本页
  • |
  • 关闭本页

没有硝烟的战场,没有鲜花和掌声,他用一颗赤子之心,把辛勤的汗水和满腔的爱,洒在了脱贫攻坚的第一战场,无怨无悔。

李红,忠庄监狱一名普通民警,自2018年3月被省监狱局选派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他心系群众,真蹲实扶,带领干部群众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成功让凤冈县绥阳镇石门村和土溪镇大屋村脱了贫、摘了帽、清了零。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他的扶贫故事……

坚持驻村为民

真帮实干走进群众心里

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从小被山乡雨露滋养长大,他深知搞好农村工作,必须要走进群众心里。记得扶贫之初,他白天一户一户走访,晚上组织大家开会,回去还要对当天情况进行小结,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才得以合眼。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他就把石门村22个自然小组86户贫困户基本情况摸得清清楚楚。

“李大伯,身体好点没有?韦大哥,今年辣椒收成如何……”驻村以来,只要村里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上前问一下、帮一把。当知道残疾户韦宗强50亩万寿菊无法销售心急如焚时,他帮忙找好销路,借来三轮车帮助送往销售;当他知道王传宝夫妇房屋破旧有安全隐患时,他又主动协调,帮其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安置房……就这样,他用一桩桩实事,一件件暖心事,慢慢地走进了群众心里。

特别是2019年,虽然大屋村已整体脱贫出列,但还有80多户“兜底户”还未解决。面对这些坚中之坚、硬中之硬,他再次认真开展再核查、再识别,逐一分析梳理致贫原因,逐一制定帮扶方案,对症下药,截至2019年底,大屋村82户贫困“兜底户”全部脱贫清零。

坚持党建助民

全力筑造基层组织堡垒

起初,石门村委会呈现出无办公场地、无厨房、无用餐场所、无住宿房间、无村民办事大厅的“五无”困境,不利于村委会工作开展,制约了村里发展。见此状况的李红经过多方协调,争取到40万元项目资金,解决了村委办公和组级支部的阵地建设问题,让党员群众有了“家”,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大力增强,大家工作积极性提高了,群众建言献策的次数也多了起来。

随后,他趁热打铁,发动村支两委大力带动村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先后协调帮扶资金90余万元,解决了村里12个饮水工程,安装了近100盏太阳能路灯,硬化了15公里通村通组公路。如今的石门村出行有油路,活动有场地,办公有桌椅,村里是变了大样。村民们更是越发喜欢上了这个年轻小伙,都亲切称呼他“红书记”。

2019年,扶贫工作进入大决战的关键时刻。为最大能力帮扶村里群众脱贫,他又积极和“娘家”单位忠庄监狱联系,采取“支部+支部+贫困户”结对帮扶模式,先后协调监狱12个党支部分别对口帮扶石门村、大屋村、玛瑙村14个组级党支部和200余户贫困户,很好地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助推脱贫攻坚的强劲动力,实现了党建与扶贫双促双赢、齐头并进。

截止目前,忠庄监狱通过党建、医疗、走访、技术、文化等形式帮扶600余人次,投入帮扶资金达30余万元,有效推动了村里的脱贫速度。

坚持产业富民

因地制宜开辟发展新路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使全村的村民过上好日子,在石门村,李红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利用该村离县城近的地理位置优势,引进合作社,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形式,一年多时间发展了440亩蔬菜基地,村民人均收入达9200元,有效解决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和贫困户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2019年6月,转战大屋村后,在面对村委负债26万元的困境时,他立即以村委会名义流转土地100亩种植蔬菜,短时间便增加集体经济收入7万余元。可这些都还不足以偿还村支负债,于是他于2019年底探索出“公司+合作社+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发展新模式,向省监狱局申请资金30万元,流转200亩土地种植桑树,预计年产值80万元,纯收入达34万元。同时,他还在桑树中套种100亩蔬菜,预计年产纯收入达20万元,这将进一步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实现最终脱贫工作目标提供了可靠保障。

坚持抗疫护民

共克时艰确保群众安危

今年春节,几年没有陪妻子回娘家的李红早早就买了到洛阳的车票,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他的计划。疫情发生后,李红心里放不下村里的群众,带着些许遗憾毅然退了早已订好的车票,返回到村子里,投入到疫情防控战场。到村后的他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当中,挨家挨户进行疫情防控宣传,对外省返乡人员进行摸排登记,连续奋战二十多天,为群众筑牢了一道坚实的防疫墙,确保了村里疫情防控零感染、零确诊的阶段性胜利。

如今,他仍战斗在脱贫攻坚的第一战场,围绕省委、省政府“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的安排部署,再回头、再施策,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志,带领村民向盘踞在大山深处千百年来的贫困发起了总攻……

分享: